托朋友的福,我得以在这台最近炒得火热的 E-M5 Mark II 在日本上市的第三天,2 月 22 日,就拿到手把玩,至今也有将近一周的时间了。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可以写一点小感想出来了。
这一周最让我头疼的一件事,是 Lightroom 6 迟迟不出,连 RC 版都不发。而现在的 5.7 版是解读不了 E-M5 Mark II 的 RAW 格式文件的。不只是高分模式,普通的也读不了。所以下面提到的感受以及引用的例图什么的,都是基于机内直出 JPG 图片得来的。
并且,这还是我头一次拥有一台 Olympus 的相机,我之前使用的主要是 Sony 的 NEX 系列和 a7 系列,也有用过 Panasonic 的 GM1 和 GX7 两款 MFT 微单,因此我的很多感受都是基于与这些机器的使用体验的对比得来的。
注:因为不知不觉写得就有点长了,逻辑也比较混乱,因而我在每个主要的点前都加了一行黑色粗体标题,以方便快速查阅。读起来可能就会有点不通顺了,还请见谅。
Day 1
外观
首先来说第一印象。
我 22 日当天去了机场接我朋友。因为朋友的箱子放不下了,我是让他把「全套」组装好背回来的,所以一见面我就可以从一个旁人的角度看到效果。而所谓「全套」,自然是指机身 + HLD-8 手柄组合 + 75mm / f1.8 咯,这可不是一套小东西。因此我的第一感受是——好大。再加上我买的是银色版本,58mm 的口径加上手柄,让这套机器显得非常高调,完全不符合我一贯追求的「隐蔽性」需求。不过还好,我买这台机器本来也就不是为了街拍,而是作为出门游玩或旅游时的泛用机,所以并不追求隐蔽性。
银色的机身很漂亮,但其实我当时真实的感受是似乎没有图片上那么惊艳,有一瞬间我有些犹豫,不知道自己选择银色而非通常会买的黑色是否是个正确的选择。不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银色的机身搭配黑色的镜头(哪怕是如此粗壮奔放的 75mm / f1.8)也很好看,完全没有不搭配的感觉,这让我放心了很多。因为用过奥巴的人应该都知道,奥巴的银色是很坑的,有的是纯银色,有的是泛黄的银色,甚至还有些香槟色,而且官网的产品图是非常误导人的……
重量
但重量方面则让我有一点失望。这台机器的自身重量很重,与全画幅的 a7 系列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加上较重的镜头再带上手柄,对于用惯微单的我来说非常不适应。虽然我准备使用背带而非通常爱用的腕带,但毕竟我是准备两机两镜出门的,这让我对之前准备购买 12-40mm Pro 的计划打起了退堂鼓。
关于手柄、背带、两机出门的感受,一会儿再提。
开关机
当天从机场回家在地铁上我就拿起机器试了一下。
首先是开机,之前我就在担心一件事,就是开关键被放到了左手边,而不是通常的快门附近,可能会导致单手操作很不方便。实际上机验证了我的担心,确实不太方便。另外还有一点让我感到有点意外——E-M5 Mark II 的开机速度很慢,当然这个「很」是相对开机如飞的 GM1 等机相比的,对比本来开机速度就不怎样的 a7 系列来说,基本上处于一个水平。比较奇葩的是,这反而减少了开关位置带给我的困扰,因为开机速度过慢,以至于我在外面拍照时很少会把它关掉,转而尝试着寻找更适合自己情况的节能选项设置……
翻转屏
另一个让我担忧很久的问题——翻转屏——则没有那么糟糕。E-M5 Mark II 的翻转屏操作虽然有点略显复杂,而且不能直接上下翻转导致隐蔽性的损失,瞄准时也不那么直观,但其对于 LCD / EVF 切换的程序很智能,这点好评。当切换模式被设置成「自动」时,事实上只有当屏幕处于通常位置时才会使用 EVF 上的距离传感器切换显示;当屏幕向内合上时,无论设置怎样,都会启用 EVF 查看;而当屏幕翻开时,则会强制使用屏幕查看。而且这种新设计带来最大的好处是竖拍时也能使用翻转屏了,大大改善了竖拍的体验。
设置
再有一点让我在第一时间就注意到的,就是 E-M5 Mark II 的选项设置比较复杂。虽然之后通过一段时间慢慢摸索发现这台机的潜在功能非常之丰富,但刚上手时明显感觉到不知所措,只能一页一页菜单、一项一项设置、一个一个选项逐一查看,这才勉强把相机设置成了对我来说可以使用的模式。在地铁上一路从机场来到市中心耗时可不算短,但直到下车我才完成了这个初步的设置。
除了功能丰富、上手较难之外,还有一点相对我之前惯用的 Sony 和 Panasonic 等机的区别在于,E-M5 Mark II 的可自定义性比较偏。举几个例子的话,比如可以针对每个不同的 P、A、S、M、ART 等模式设置不同的拨轮功能;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快门类型(全机械、电子前帘、全电子)分别设置连拍速度;比如,实时预览效果可以对普通情况、M 档、B 门、T 门等分别设置等等;这些功能点显得非常专业化。但另一方面比如,拍摄时按 OK 按钮弹出的快速选单的项目是不能自己定义的;比如,自定义按键虽然非常多,但可选的功能却比较欠缺等等;这些方面比不上 Sony 与 Panasonic 等电子产品出身的厂商。总体感觉上,比起 Sony 和 Panasonic,可能与 Nikon 等品牌更接近一些。
因为没有用过奥巴其他定位的机器如 E-M1、E-PL 系列等,我不确定这是因为 E-M5 Mark II 相对定位较高,还是说 Olympus 的系统就是如此。
快门声
另外不得不说,快门声真的很轻!基本上与 E-P5 类似。即使是全机械快门也很难引起注意,因而电子前帘快门的减轻幅度也就没有在 a7 上那么夸张了。插一句,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日子里,有一天晚上我在地铁上站在人堆里,无意间误操作按了 HDR 五张连拍,而且是全机械快门,把我自己吓了一跳,然而身边似乎并没有人注意到。
HDR 与 BKT
既然说到 HDR 就顺便提一句,E-M5 Mark II 的 HDR 也与 Sony 和 Panasonic 等家不同。Sony 与 Panasonic 的 HDR 模式指的就是机内 HDR,如果需要拍摄多张 RAW 图片自己回家 HDR,直接使用曝光包围就可以了。
而 E-M5 Mark II,很有可能是所有 Olympus,则不太一样。在 E-M5 Mark II 里,拍摄用于后期 HDR 合成的多张不同曝光值的 RAW 图片,一样属于 HDR 功能的管辖范围。这可能是因为 E-M5 Mark II 的包围拍摄模式与 Sony / Panasonic 等家有很大的不同,E-M5 Mark II 的包围拍摄(不管是包围曝光还是包围白平衡还是什么的),是按一次快门拍一张,而非 Sony / Panasonic 等家的自动连拍。
猜想这也就是为什么 E-M5 Mark II 会为 HDR 和 BKT 提供快捷键切换了。在 Sony / Panasonic 等机上,BKT 是作为连拍模式的其中一种,因而可以比较方便地在连拍模式中选择。而在 E-M5 Mark II 上,HDR 既不是 BKT,BKT 也不是连拍……
人脸识别
到家后,我丢下包装盒等重物,换了一根更细更长的背带,又去了一次城隍庙做了一次实战测试,走的与上次测试 35 Summilux 时相反的路线。而且这次带的镜头是中长焦的 75mm / f1.8。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此时正值春节黄金周,城隍庙可说人山人海,已经出动武警维持秩序和采取了很多限流措施。对于一支等效 150mm 的中长焦镜头来说,要穿透人群拍摄会是一个挑战。
刚到现场我就验证了一个疑问,就算是等效 150mm 的 75mm / f1.8 这样的镜头,就算是在人流非常密集的区域,大摇大摆使用 EVF 拍照的隐蔽性还是极差的,刚到路口没几步路就被一个坏脾气的摊主吼了一顿……_(:з」∠)_
不过这件事也让我发现了另一个让我很不习惯的问题,E-M5 Mark II 的人脸识别系统与 a7 系列的不同,当使用区域对焦或点对焦时,a7 虽然仍然会全屏侦测人脸,但只会对对焦范围内的人脸进行优先对焦。而 E-M5 Mark II 则不同,在精确点对焦等模式下,只要侦测到人脸,哪怕人脸距离设定的对焦点非常遥远,E-M5 Mark II 仍然会优先对人脸进行对焦,而同时 E-M5 Mark II 对人脸的误判率相当高,所以当我对大叔进行点对焦时,总是被屏幕上别的东西干扰,对了几次都没对成功。就这一点来说,我严重倾向于 a7 的做法。
翻转屏与背带位置
老老实实换回翻转屏后,渐渐地发现了一个让我比较头疼的问题,其实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设计不当:如果把翻转屏翻开向上,从较低的位置拍摄的话,左侧的背带会挡住屏幕,让我什么都看不清,有些情况下甚至还会阻挡屏幕操作。于是当晚回家之后我马上就把背带拆了,换成了装在底部的快枪手背带。虽然快枪手会让竖排手柄的手感变很差,但总好过屏幕被挡。
快门延迟模式与耗电量
当天还遇到一点小问题,电池似乎不怎么耐用,一下午时间,快门数 200 多,电池已经警告了。后来我发现说明书上提到把快门延迟设置成「短」会导致耗电量上升,但奥巴官方对此又没有给出过更详细的说明。于是我去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资料,果然在 DP 上看到有不少人在讨论说这个功能其实是预先把快门帘就吊起来,因为那个是用电磁铁的,所以也就会增加耗电量,平均每次快门增加 1/5 的耗电量,减少 1/5 的快门延迟。但我从声音上感觉即使我使用全电子快门,这个功能还是会生效,于是我就迷茫了……但不管怎样,E-M5 Mark II 的快门延迟已经非常低了,所以目前我还没有感受到这个功能是否值得一试,于是我决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都开着这个功能,慢慢体会一下再下结论。
而这第一次实战,对于 E-M5 Mark II 真正的两大招牌——一是号称比 E-M1 还要先进的防抖,二是高分辨率模式,都没有什么体会。后者因为必须静止不动,而前者因为是白天,75/1.8 本来也就压力不大。
Day 2
艺术滤镜
因为我是 RAW 党,一般情况下我不太会留意像机内滤镜这样的功能,因而对 Sony / Panasonic 等家的机器的相关功能也不怎么熟悉。但就像我文章开头所说的,因为现在 Lightroom 仍然没有支持 E-M5 Mark II,而我又实在不想去折腾 Olympus 自家的软件,不能做后期,于是决定这次我就玩玩看 E-M5 Mark II 的艺术滤镜。
E-M5 Mark II 的滤镜很有意思,除了转盘上留有 ART 一档之外,还可以直接从色彩风格里选择,可能跟 E-M5 Mark II 的转盘没有给自定义预设留位有关。E-M5 Mark II 可以自定义 4 个预设,但转盘上没有相应的位置,而是可以自定义替换掉转盘上的现有项目,于是 ART 档很有可能会被占用掉。
大多数比较大众化的滤镜比如移轴、部分取色之类的自然不会缺席,还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有部分取色(这也是唯一我之前就用过的滤镜,在 NEX-5N 上)、柔光效果、柔焦效果、照片怀旧颗粒效果等(有人说是森山大道模式,不过冲到繁华路段对着人堆用慢门把防抖发挥到极致后的效果确实还有那么点像 XD)。
其中有几点值得一提。首先 E-M5 Mark II 的 ART 选单(包括普通的色彩模式在内)是可以自定义的,虽然不能自定义顺序,但是你可以隐藏掉一部分你压根儿不会去用的选项,节约按键寿命和视网膜细胞……但是,「自然」配色和「浓郁色调效果」这两个无法删除,这点让我很郁闷,因为这两个模式我完全用不上,不知道是不是固件的 bug……另外,每个滤镜本身都可以再进行额外配置,个别滤镜甚至有多达三四项详细的配置,可玩性很高……再有一点很值得 Sony 学习的就是流畅性,E-M5 Mark II 即使是实时预览滤镜效果,大多数时候也很流畅;而对于那些确实无法做到流畅实时预览的复杂滤镜,Olympus 在菜单里提供了一个选项,可以选择在取景时削弱部分显示效果,从而保障流畅性。
哦对还有,E-M5 Mark II 即使是使用了滤镜,仍然可以保存 RAW 档(当然是原始版本),这点也足以让很多其他厂商面壁。其唯一的限制仅在于无法保存 AdobeRGB 色彩空间,只能保存 sRGB,但这对像我这样以 RAW 档为主的人来说几乎半点影响都没有。
高分辨率模式
E-M5 Mark II 最大的卖点——高分辨率模式——自然是绝对不能错过的。而高分辨率最适合的类型是什么?自然是微距啦!刚好奥巴的这支 60 微有着可以轻易在 MFT 镜头群众脱颖而出的超高分辨率(不只是锐度,更是分辨率),赶紧来试试效果。
下面三张图(其实只有两张),都是用 60 微在最佳光圈 f/4.0 下拍摄的,当然都用了三脚架。其中中间的一张是从没有使用高分辨率模式拍摄的普通的 16MP 图片上 1:1 裁剪(当然,请点击放大看大图才是 1:1,缩略图不是)下来的一块;左右两张其实是同一张图片,使用了 40MP 高分辨率模式拍摄,以相同的中心点裁剪了相同的大小;其区别在于,右图是直接从原图上 1:1 裁剪下来的,而左图则是把这张图片缩小到与普通 16MP 图片相同大小后,再进行裁剪。
比较中、右两张图,可以对于像素数的提升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而比较左、中两张图,则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提升的并不只是像素数。即使被缩小到 16MP 之后,高分辨率模式拍摄的图片仍然拥有远更清晰更丰富的细节。猜测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多次拍摄的过程中每个像素点都分别接收到了完整的 RGB 三个通道的颜色,不再需要进行猜色处理,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画质。这就类似于 Leica Monochrom 的效果,不再需要让每个像素点的光线一拆为三。
为了能更直观地体会一支等效 2x 放大的微距镜头装在一块 40MP 的 CMOS 上可以做到什么,再邀请另一位模特——普通的 19″ PC 显示器君来秀一下:
左边的图片是高分辨率模式下的 1:1 裁剪,可以清晰地看到 3×2=6 个巨大的像素点……而右边的图片是普通拍摄模式下的 1:1 裁剪,同样的尺寸刚好可以放进 5×3 共 15 个像素点……好吧其实这支可以在小底上做到 1:1 的微距镜头即使是在 16MP 下的结果已经够夸张的了,但有了 40MP 版本,就觉得 16MP 的那张好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指望用你的铁砂掌做到手持高分辨率模式,早点放弃这个想法吧。不光是因为高分辨率模式会占用防抖系统使其不能用于防抖,更因为其对画面的稳定性极其苛求,因为不存在任何软件层面的对齐和矫正。具体的信息可以看著名的 Olympus 测评家 Robin Wong 的测评中的第八项。
握感
吃完午饭之后,带上装备再次出门。前一天主要出入于人山人海的热门景点,第二天则选择了清静的街道,可以相对从容地取景与对焦。另外与前一天不同的是,这一天我没有安装手柄,并且用固定在底部的快枪手背带替换了普通的背带。
关于这套 HLD-8 手柄的握感,我的感觉大致是这样的:
竖拍与电池手柄 HLD-6P 如果不竖拍就会显得比较多余,尤其是其重量相当重。只是机身 + HLD-8G 手柄的重量还可以接受,但再加上 HLD-6P 就比较吃力了。另外还得考虑背带的问题,虽然 HLD-6P 的竖拍握感非常不错,但如果使用快枪手背带,竖拍握感就会大打折扣。一种可以考虑的妥协方法是用普通背带但把相机竖起来背,也就是把背带左侧绑在相机右侧,把背带右侧绑在 HLD-6P 上。但就算这样,背带总还是会碍手碍脚的。
横拍手柄 HLD-8G 更让人纠结。加上 HLD-8G 之后,握感确实有很大幅度提升,尤其是使用腕带的时候,有了 HLD-8G 只需要轻轻用手指勾着手柄就可以轻松提着相机。如果没有 HLD-8G,就不得不用力夹住机身才能提起来。但是除此之外,感觉 HLD-8G 并没有太多的好处。由于我个人的使用习惯,当使用较大或较重的镜头时,我喜欢把力主要吃在左手上,用左手握住镜头或者拖住机身,右手只是轻轻地捏一下并按快门。因此,使用 HLD-8G 并不能提升我持握相机的稳定性。相反,它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当使用 75mm / f1.8 这种比较粗却不长的镜头时,手柄与镜头之间的空间只够塞进一根手指。因为需要用左手握住镜头,右手手指就没有地方放了。
因此,对我来说,当我使用较小的镜头比如 15mm / 1.7 且并不用于街拍时,我会倾向于装上 HLD-8G。或者当我需要较长时间手持时,我也会装上它。而如果我真的需要使用上 HLD-6P 竖拍手柄时,我会考虑不安装电池以减轻机身重量。
抓拍对焦
路边偶遇野生喵星人一只,于是心血来潮试试看抓拍的效果怎样。事实上个人感觉 E-M5 Mark II 这台机器更适合慢拍一点,不过也有一些对突如其来的抓拍需求比较有帮助的功能。比如「原始对焦设置」,这个功能非常实用,可以让用户预先指定一种对焦设置——包括是「广域」、「区域」、「点」、「精细点」中的哪一种,具体的位置,以及人脸识别的设置——并将其指派给一个快捷键。之后任何时候只要按下这个快捷键,就可以立即切换到指定的对焦设定,再按一下就可以切换回去。由于 E-M5 Mark II 设定对焦并不快捷,需要许多次按键才能在多种对焦范围之间切换,这个功能也就显得尤其弥足珍贵。不过这个功能也稍有些美中不足,其中一点在于如果在切换成原始设置后关机了,再开机后切换前的那个对焦设置就丢了,无法再切换回去,我在这次偶遇中就遭遇了这一问题,使得我来不及从 9 点对焦切换成点对焦。另外,也来不及从单次对焦切换成连续对焦或追踪对焦,因而也就必须一张一张对焦拍摄,无法使用连拍。
结果,当喵星人横向移动时,追踪得还算不错。但当它开始斜方向移动时,对焦点就变得越来越偏了。先是对到了脖子上,随后又对到了后面的草地上。也巧,不管是喵星人的毛色还是当时的背景都有着很丰富的纹理,很容易被自动对焦系统选中。
不过,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对上一个基本上静止不动还全身都是纹理的目标就不是什么很有挑战的事情了,基本上不管选择的是哪一种对焦方式,都可以轻松对上。
Day 3
自动白平衡
在回看了前几天的照片后,我发现 E-M5 Mark II 的自动白平衡有点偏黄偏绿,而我喜欢偏冷的色温。由于我平时拍 RAW 为主因此我一直没对白平衡留个心眼,但既然最近是以 JPG 为主,我决定今天出门之前把自动白平衡的参数小修改一下——把色温改成偏向黄色 2 档,把色调改成偏向紫色 4 档。这一天的样图都是以这个参数拍摄的。
但当日回到家整理照片时觉得紫色 4 档似乎有点过了,于是之后仍然在反复调整自动白平衡参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泛用性比较好的值。
17mm 试用
今天与其他有使用 MFT 系统的朋友同行,交换了很多意见,也问了问他们对 E-M5 Mark II 这台机的看法。除此之外,我还用我的 75mm / f1.8 与其交换了 17mm / 1.8 来玩。
17mm / 1.8 这个镜头有一些特点,首先自然就是其可以快速切换到手动对焦的对焦环。之前我也有在 GX7 和 GM1 等机上尝试过,这个功能让我感觉非常好用。不过换到了 Olympus 自家的 E-M5 Mark II,我反而觉得它很鸡肋了,原因就在于 E-M5 Mark II 的峰值对焦启用方式。之前使用 Sony 和 Panasonic 的相机时,只要设置好峰值对焦,一切换到手动对焦时,峰值对焦立即就会介入,并且一直有效。特别当使用 17mm / f1.8 时,只要一拉下对焦环,峰值对焦也会立即启动。
但是在 E-M5 Mark II 事情却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子。
把对焦环拉到手动位置,什么都没有发生……旋转了几下对焦环,可以从屏幕上看到焦点在移动,但仍然什么都没有发生……我进入菜单里确认我真的开启了峰值对焦,还在 LCD 和 EVF 之间来回切换了几次,但仍然一个红点都看不到。我还以为是 E-M5 Mark II 系统的 bug,但镜头的主人,用 E-P5 的朋友说在他那里也是这样的,必须在机身上切换到手动对焦才能启动峰值。我随即试了一下,发现果然如此……我实在不理解 Olympus 为何要如此设计这个功能,事实上同样拥有 AF/MF 切换开关的 Panasonic 的 15mm / f1.7 只需要在镜头上切换到手动就可以立刻获得峰值对焦辅助。
但即使在机身上完成了切换,峰值也只在旋转对焦环时出现 1-2 秒,随后就又会消失,这点实在是让我无法习惯。好在 MFT 系统普遍自动对焦速度较快,确实也比较少需要使用手动对焦,咬咬牙也就忍了。
不过 E-M5 Mark II 的峰值对焦也有一点别家没有的有点,其一是可以设置成在峰值对焦启动的时候临时把画面加亮,可以方便对暗处进行对焦,另一点是可以通过快捷键手动启动峰值对焦,这种方式倒是可以保持峰值对焦长时间开启了。
由于 17mm / f1.8 本身并非我试用的重点,也就只象征性地贴两张图意思一下。不过仍然可以看出,这支本身光学素质一般般的镜头,E-M5 Mark II 并不能很夸张地提升其成像质量,仍然维持在中规中矩的水平。可以看出像草地这种纹理较粗的表面还是可以看出其质感的,但遇到像水泥砖这种较细的纹理就完全没有质感可言了。
中高感
然后再来顺便看一下中高感的问题。
之所以说「中」高感是因为我实际上只打算放一张 ISO1600 和一张 ISO2000 的样图出来。但可以看出,在 1600 这样的 ISO 下细节的损失已经比较厉害了。当然这只是 JPG,如果可以看到 RAW 图的话情况预计会好一些。但总得来说,E-M5 Mark II 的高感性能应该并没有太大的改进(既然压根儿就是同一块 CMOS),而 Olympus 的高感性能本来也就要比 Panasonic 的要稍微弱一点。回想起我买 a7S 时(刚好也是 a7II 上市期间)跟朋友调侃说「防抖不够高感来凑」,而这回是「高感不够防抖来凑了」。而这也就是为啥我说 E-M5 Mark II 比起抓拍更适合慢拍了。
如果对高感比较感兴趣的,网上相关的测评应该很多,测试的技术和装备也都远比我好,我也不多做无用功了。
Day 4+
防抖
工作日了,把玩的机会不多,就都合并在一起。但这一天也就有机会真正测试一下 E-M5 Mark II 的防抖的威力了。之所以这么说有两点,第一是因为下班路上天已经全黑,属于夜晚;第二是因为我之前把 Panasonic 的 15mm / 1.7 和套头 12-32mm 全都丢在了公司,而我手头又没别的广角头了。
下面两张照片拍摄于下班路上,使用的 15mm / 1.7 镜头,手持。一张曝光 1 秒,一张曝光 2 秒。下面再另外附了两张 1:1 裁剪的上面两张图中近景部分的裁剪,可以看出基本没有多少晃动的痕迹。
当然拍摄并不是每次都可以 100% 成功的,而且还是需要喘口气拿捏稳才能拍。但这毕竟是故意为了测试防抖而压低快门速度,为此光圈值已经缩小得不像样了,2 秒的那张已经被缩到 f11 了,远小于 MFT 系统理论最佳的 f4。实际使用中哪怕是拍摄夜景,根本不需要如此慢的快门。更何况 E-M5 Mark II 的高感性能也没有那么不堪,有了防抖的辅助,普通的夜景可以说是很轻松的事情。
另外还顺便一提,E-M5 Mark II 的 A 档非常智能,虽然不能做到我想要的手动设定最低快门速度,也不能像 Panasonic 的相机那样可以根据画面变化速度动态调整最低快门速度,但它可以根据使用的是机械快门还是电子快门来进行调整。如果使用的是全机械快门或者电子前帘快门,A 档的工作方式与普通相机并无太大差别,但如果使用的是全电子快门,A 档会把最低快门速度压到 1/20s 左右的极低值,极大地发挥出防抖的威力。
全电子快门防频闪
说到全电子快门,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荧光灯频闪。自从 a7S 上市以来我曾经垂涎全电子快门很久,但一直担心其逐行读取的副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Rolling Shutter」效应,这使得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或在自身移动中拍摄变得意义不大。不过直到我真的入手了 GX7 来试玩全电子快门时我才知道,这只是一个不大的小问题,真正更头疼的问题是荧光灯频闪效应。不管是 GX7、GM1 还是 a7S,其全电子快门都受频闪效应的影响非常严重,以至于在室内几乎无法使用。
不过 E-M5 Mark II 给了我一点希望,按照菜单项来看,E-M5 Mark II 拥有可以自动修正频闪问题的功能,于是效果如何呢?
可以看出,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影响,但相比没有修正的 a7S 等机器,仍然是有很大优势的。相信会有这么一批介于可用与不可用之间的照片,因为 E-M5 Mark II 的这么一个技术,而被挽救回来。
手机软件、WiFi、机内编辑
既然提了那么多滤镜、后期、RAW 档等等,有一点不得不提一下的就是 E-M5 Mark II 的机内编辑功能和 WiFi 功能。
E-M5 Mark II 的机内编辑功能极其强大。尤其是对 RAW 档,它实际上可以在拍摄完成之后再回过头来套用那些额外附加上去的效果,包括色彩效果、艺术滤镜、降噪、白平衡、画面比例、梯形校正等等,还可以在编辑完成之后直接另存为 JPG 拷贝(还可以自选尺寸的)。如果你想要拍摄一张可以直接传到手机里发社交网络的带完善滤镜效果的照片,但一时间就不能决定用哪个滤镜?没关系,直接拍 RAW 档,拍完后再慢慢一个一个滤镜试就可以了。
你甚至可以直接在相机内对数张 RAW 图片进行多重曝光拼图,而且拼出来的结果也会有 RAW 档保留下来,这点估计确实没有几个别的厂商可以做到。
而对于 JPG 档,E-M5 Mark II 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编辑功能,比如裁剪、红眼矫正等。
而这套机内编辑功能带来的一个额外的好处是,虽然现在 Lightroom 还不能读取 E-M5 Mark II 的 RAW 档,但对于没有拍摄 RAW+JPEG 的照片仍然有办法,那就是在机内直接编辑并另存为 JPG 导出。
而导出照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通过 WiFi 和手机。
我之前在对比 GX7 和 a7 系列时曾经提到过 WiFi 功能的差异,而 E-M5 Mark II 的 WiFi 功能与他们两者都不一样。虽然也有一点小缺陷,但总体功能更强大。
先说小缺陷,那就是对比 a7 系列,上传图片没那么方便。我之前曾说过,在 a7 上上传一张图片,你只需要查看图片 -> 点发送按钮 -> 点发送单张图片 -> 打开手机软件,一切就都搞定了;甚至还可以使用 NFC,只要查看图片 -> 打开手机软件 -> 碰一下,照片就过去了。E-M5 Mark II 没有 NFC 功能,上传照片到手机也跟 GX7 类似,必须先行进入 WiFi 模式,与手机 APP 建立链接,然后才能在手机上选择需要哪些照片。但比 Panasonic 好得多的一点是,E-M5 Mark II 的 WiFi 连接非常稳定,连接速度也很快。
另外,我之前也说过,a7 系列对于只有 RAW 档的图片,仍然可以把缩略图通过 WiFi 发送到手机上;虽然分辨率不高,但对于发发微博朋友圈什么的之类已经非常足够了。E-M5 Mark II 就像 GX7 一样并没有如此智能的功能,但是得益于其强大的机内编辑功能,只要稍微走一点小弯路,仍然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甚至更好,因为发过来的照片是做过后期的~)。
而我之所以说 E-M5 Mark II 的 WiFi 功能非常强大是因为,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记录 GPS 信息啊!这还是我头一次有机会在真正的相机上像用手机拍照一样记录下自己的位置。
我们知道,保持 WiFi 链接的电池和性能开销是比较大的(主要是对相机),因此一边开着 WiFi 一边出门拍照并不是一个可行性很高的方案。Olympus 的软件团队选择了一个很讨巧的办法,只要打开手机软件,就可以开始记录 GPS 信息,不需要与相机建立连接。一直等到什么时候有空了,再把手机和相机连接一下,此时就可以把手机里的 GPS 信息按照时间匹配的方式,附加到相机里的照片上去。实际使用过后,我感觉这个手机软件长期挂在后台记录 GPS 信息的耗电量虽然可以感知到,但总体上还是可以接受的,有所值。
小结
E-M5 Mark II 真的是一台好机器,应该说直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让我觉得太大不满的地方。但是因为我需要的系统还没有集齐,目前还不能说它是否真的是我需要的那台机器的合适候选人。
我购买 E-M5 Mark II 主要是用来出门玩或者旅游时的泛用机,从而可以把我的工作机从泛用性的泥潭中解救出来,专心围绕爱拍的严肃题材来打造。本来的计划是出门玩时两台相机都带着,工作机挂大光圈的 35mm 或者 50mm,而 E-M5 Mark II 搭配微距、超广变焦(比如 9-18mm 或者还未正式发布的 7-14mm Pro)、中长焦(比如 75mm / f1.8)、超长变焦(比如 Panasonic 的 100-300mm)。我还有考虑给它添一支 12-40mm Pro,这样在雨天或者需要一机旅游时可以使用。
经过一周的试用后,我现在的想法有了一点微妙的改变,除了像担忧像 12-40mm Pro 的镜头会不会太重了这种老生常谈的问题外,最主要的还是对我这套搭配的设想本身产生了怀疑。因此我会暂缓完善镜头群的计划,再思考一段时间,并充实一下其他的配件,比如三脚架之类的。
中文互联网世界难以一见的如此细致的 E-M5 Mark II 使用体验,很有参考价值,赞一个!
这写的也太全面了,特地赞一个!!
e-m5 ii 其实是可以手动设置最低快门速度的,但是这个设置藏在闪光的设置里…我好久之后才发现。
居然藏在那种奇怪的地方……现在机器我已经给朋友玩了也没法看效果了……(:3」∠)
前一阵子试了a7RII的最低快门速度,发现光有这个功能是不够的,还需要设置简便。a7RII就算设置在快捷菜单哪怕快捷键上,用起来还是很耗时间,有这点时间看一眼曝光切到S档问题也搞定了。我理想中的是在A档时前后拨轮一个调光圈另一个直接调最低快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