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6-135400-_DSC7507
拍照 照片 相片故事 讨论

重拾废片

自从开始学习拍照以来,我的照片数量就是比较庞大的。本来我就反对所谓的宁缺毋滥的论调,追求先练后想,只要有机会就会对一切抓住我眼球的东西按下快门,加上对连拍、包围曝光的惯用,照片很轻易就可以填满我的硬盘。

然而与许多其他爱多拍的同好们不同,我可以说极少会删片,哪怕是废片。因为对我来说,我觉得人的(至少我自己的)观念想法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曾经许多次,当我翻看多年前甚至只是半年前的照片时,都会发现自己非常喜爱那些曾被我视为废片的照片。

尤其是这些年,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练习,我渐渐地跳出了当年对一些文本教条的死学死用式的追求,和一些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从而使得我对好照片的定义与理解有了很大的变化。

举一个例子:

20140406-135400-_DSC7507
20140406-135400-_DSC7507 by Gino Zhang, on Flickr

这张照片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很多人看一眼都会说焦点不对,我也是这么想的,没有对在举起的相机上;其次手指挡住了一点镜头;再次虽然画面右边路人莫名地看着高举的相机的表情很有意思,但距离画面边缘太近了;还有很多小问题,比如这张照片其实没拿稳有点抖掉了等等。于是当天晚上到家挑选照片时,我想也没想就把它丢进了废片组。

然而半年后重新拿出来再看,我却觉得虽然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这却是一张我个人觉得很不错的上佳出片。

对焦虽没对准相机,却鬼使神差对到了右边路人的脸上。事实上虽然景深很浅但已经足以让人看出中间高举着相机的手了,绝不会认错,对不对上根本无所谓,而路人的表情却对清晰度有较高的要求,因而能对到那里其实是非常幸运的。虽说 75mm 的中焦,f1.8 的大光圈,是拍摄特写的标配,但实用时不能总是拘泥于单一物件,很多时候是需要画面中的多个元素相呼应的。如果焦点成功对准了举起的相机而路人的脸一片模糊无法看出表情,这张照片的趣味性实际上反而会大打折扣。

至于那些如镜头遮挡和构图比例之类的问题,我现在已经没那么高的要求了。有最好,没有也可以接受。以我现在初学者有限的水准,还是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最重要的内容上,等技术更娴熟一点后在去考虑其他附加的东西。有内容有美感是神作,有内容无美感至少也不至于废作,无内容空有美感则真的是不可接受的了。

再来两张:

20130214-165840-_DSC9002 by Gino Zhang, on Flickr
20130214-165840-_DSC9002 by Gino Zhang, on Flickr
20130214-165735-_DSC8999
20130214-165735-_DSC8999 by Gino Zhang, on Flickr

这两张照片拍于近两年前,2013 年情人节。我也不知道为啥那几天我状态格外地好,拍出了很多我满意的照片,也许心情不好又偏逢下雨真的可以激发创造力吧。

这两张照片,当时被我视为废片的理由很简单,糊了。不仅没对准焦,手也有些抖,快门速度对于移动中的目标来说也不够。

然而现在再回头看这些照片却会有不同的体验。以第一张为例,如此狭小的空间已有四个人,露脸的三人均拿着相机,从数码到胶片甚至复古双反都有。最远处的人打着伞,还算悠然自得地拍着照;最近的人站在屋檐下,因而还可以玩玩他的双反,头发上也没多少雨水,而中间背着两台相机又没有打伞的前辈就抗不住了,全身落汤鸡,冻得一边搓手一边蜷着身子就往屋檐下躲。那天其实我也没有撑伞,虽然可能有点牵强附会,但这低角度的视角、轻微的抖动和塞得满满的画面布局,其实体现出的是我自己当时与画面中的这位前辈类似的窘迫处境。

第二张的感觉就更清晰也更强烈了,运动模糊很好地表现出了现场急迫的气氛。一位男士,一脸严肃地捧着一束花,雨天没有打伞,撞开人群向前冲去,那天还是情人节。他去干什么的?我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有内容,有故事;也许还有表现力,我不确定,我没啥艺术细胞,但我很喜欢这动态模糊的急迫感;左侧被撞开的路人也许还能让这片跟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决定性瞬间」扯上一点点关系。不管有没有,我都喜欢这张照片。唯一的缺憾就在于光凭这一张图无法表现出当天是情人节这一大背景,不然就是神作了。

但其实那一天我根本不缺围绕情人节主题的图。

Valentine's Day
Valentine's Day by Gino Zhang, on Flickr

现在想想很可惜的是,我当时并没有把当天的照片一并整理并作为套图发布,不然利用套图中不同图片的互补,应该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当时的主题。举例说如果把当时就发布出来这张图采用与上面的第二张图类似的后期风格并一起看的话,也许又会引出更多的想象空间?

Subtle Distance
Subtle Distance by Gino Zhang, on Flickr
20130214-155733-_DSC8969
Ice to Break by Gino Zhang, on Flickr

其实当时我发布这张图时也是苦于无法突出非常重要的情人节这一大背景,孤零零地显得有些苍白,但如果与上面送花男士的图,还有其他的这么多图成套发布呢?

比如这张,微妙的距离,生硬的动作,也许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也许又还有这张?风雨中温暖的避风港,却一时间的冷场,相对无言?

把这些照片都组合起来,其实可以很好地表达我的主题,也就是我当天的心情——清冷、寂寞、以一个孤独旁观者的角度看着那些不属于我的一切。

然而事实上,这些统统都是猜测,包括我对上面所有照片的描述,虽然那些照片都是我自己拍摄的,但其实都是一种主观的猜测与解读。我如是说这些照片表现了我在那个情人节孤独落寞的感情,但也许其实那天我是带着个帮我义务打伞的人,抱着一包爆米花,欢天喜地跑去拍别人的窘相呢?没人知道。

个人认为照片本身是不含有感情色彩的,照片所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瞬间。不管作者在取景、构图、光影、色彩等各方各面下多大的功夫,只有最终定格下来那一刹那的光景本身才是主体。以这一主体为中心,发散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些想象空间正是魅力之所在。有人说摄影与绘画最大的差别在于真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对于过度修饰的不满,却也道出了两者走向上最大的不同。绘画中会融入大量作者的情感表现,旁观者也许并不一定可以领会,想要读懂大师的画作,没有一定的修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对照片来说,哪怕作者想要在这张作品中表达某一种感情,大部分观者也确实能正确解读作者的想法,但你仍然无法判定说那些抱有不同见解的观者就是错误的。

正因为对照片的观念上有了这样的改变,才会让我重新挖掘出那些被我埋没的废片。然而就像我从两年前到现在产生的转变一样,从现在到两年后一定也会有所变化。也许两年后我又会挖出一些埋没的好片,又也许一些现在的好片会被我自己又贬为废片?天晓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