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 讨论

摄影学习小结(2)

  1. 摄影学习小结(1)
  2. 摄影学习小结(2)
  3. 摄影学习小结(3) – 准备中

3. 兴趣期

  • 时间段:2011年
  • 相机:
    • 卡片:Nikon COOLPIX P300
    • 手机:Sony Ericsson LT15i (Arc)
  • 内容:记录、微距、夜景、广角

第一个比较重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11年6月至7月间,我被公司派遣去美国加州出差一个月。有生之年第一次出国,对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来说,拍一点照片留做纪念是理所当然的想法。

出国的时候,我行李箱里有两台“相机”,一台便是 SAMSUNG ST50,另一台则是我的手机,当时是索爱的 Arc。Arc 的镜头在当时来说还算手机里相对不错的,但毕竟不能和正儿八经的卡片机比,因此大多数时候我都会带着我的 ST50 四处晃悠。然后有一天当我跟同事离开我们下榻和工作的 Brisbane,去往旧金山城里观光时,ST50 却暴露出了一个让我非常纠结的问题……

ST50 有一枚变焦镜头(废话,它又不是RX1),135等效焦距约为 35mm-105mm。虽说 35mm 算是我比较喜爱的一个焦段了(指的是视角不是景深),但对于室外观光拍摄一些到此一游类的照片来说,35mm 的视角实在是太窄了。而 Arc 的要广一些*1,于是在一些景点的照片我居然不得不用手机完成拍摄。

*1:EXIF 里只有真实焦距,根据 Milestone 的真实/等效焦距比估算的话应该是在 30mm 左右,由于等效倍率参数是按对角线长度比例算的,手机 16:9 的宽屏下,横向要比 3:2 或 4:3 的 30mm 更广一些

DSC_0071
用 Arc 凑合出来的金门大桥 16:9 宽屏下的 30mm
SDC10759
在同一地点用 ST50 凑合出来的照片,相比之下35mm的视角就实在不够凑合了,至于曝光则是自己水平问题

回到下榻的旅店,痛定思痛,于是就有了我头一回自己掏钱购买的相机—— Nikon COOLPIX P300。可以说,这台相机给我带来的影响远胜于其他任何一台,包括之前的胶片,包括之后的 NEX。另外,它还拥有一些我之前玩过的任何相机都没有的功能,可以说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了我对待拍照的看法和态度。

首先,从长远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 PSAM 等设定了。这个我从未搞明白的功能正是我使用单反相机最大的门槛。而这台非常轻便的卡片机上拥有了模式转盘,让我有了比以前远多数倍的机会去研究、摸索、体会这些功能,而不是通过说明书上枯燥的文字去学习。尤其是对于 M 档的使用更是非常重要,这让我最基本程度地理解了各种拍摄技巧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之一——曝光。

然后是——广角。这台 4:3 宽高比的相机有着等效 24mm 的广角,尽管它的变焦镜头最远也可以达到等效 100mm,但翻看自己过去的照片,可说90%的照片都摄于最广角端。广角是我购买这台相机最初的原因,也是我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广角痴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DSCN0028
到手当天拍摄的照片,最广角端

还有——大光圈。这台相机有着最大 f1.8 的光圈。这带来最显著的提升就是夜摄能力提升,不过这个后面再说。另一个提升则是景深,尤其是卡片机的最近对焦距离很短,在数厘米内使用一枚 f1.8 的镜头,带来的景深效果对于我这样的菜鸟来说是非常惊艳的。自我发现这一点后便开始疯狂地拍摄各种浅景深微距,从可乐罐到键盘、从巧克力到画册……我对这种类型照片的喜好一直持续至今,我购买 NEX5N 后仅月余就购入了微距镜头,且一般人微距摄影的对象往往是花草鱼虫,而我则非常执着于拍摄生活用品,如显示器按钮、机箱 Logo、鼠标滚轮等等。而对于大光圈镜头我更是近于痴迷的状态。

DSCN0107
我至今仍非常喜爱这一类题材的拍摄

然后是——防抖。这台相机有着防抖功能,并且效果拔群。对于我这种以“焦距的倒数”拍摄照片仍然很容易抖掉的“帕金森患者”,这台相机的防抖居然可以让我在 1/8s 这样长的时间里获得清晰的照片。这是刚才说的夜摄三要素里的第二要素。

而夜摄第三要素则是——背照式 CMOS。事实上“背照式 CMOS”这个名词我是在购买了 NEX5N 之后很长时间才听说的,虽然它就印在 P300 机身上的一张标签上,可我当时只看到“CMOS”,完全没理会上面那行小英文字是啥意思。其实当时的背照式 CMOS 技术还远不如现在成熟,P300 把 ISO 开到400以上时,画质下降仍然比较明显,和 NEX 一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欺负几年前的老设备还是游刃有余的。而当时我脑海中的观念仍然是“ISO高于100拍出来的照片都是渣渣”,这台相机在 ISO 达到400甚至800时仍然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与 ST50 进行 AB 对比时,差异非常明显(可以参考我博客一年半前的这篇文:新旧相机与手机弱光下的拍摄能力简单对比,当时水平真的很烂,求勿喷!)。从那以后,我顶着网上一群“CMOS 是渣渣 CCD 才是王道”的舆论,坚决站在了 CMOS 这一边(当然我是后来才知道我是刚好赶上了新技术,之前的 CMOS 封装确实是渣了一点……)。

使用 ISO1600 拍摄,手持 1/10s,F2.8
使用 ISO1600 拍摄,手持 1/10s,F2.8

另外顺道夸一下 P300 的液晶屏……反正我是感觉哪怕 NEX5N 的液晶屏也不如 P300 的锐利,我没看过数据上的对比,纯主观感受……

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当相机本身的综合成像效果提升之后,我开始有了一种想法——相机好,像我这样乱拍是不是太浪费了。“怎样拍出更好看的照片?”可以说从小到大20多年里,我第一次问自己这个问题。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尝试着在拍照的时候,尽量把照片拍得更好看一些,而不只是把所有的东西套进框框里然后按下快门。

小结一下,之所以说这台相机给我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既体现在它提升了我对摄影技术的知识,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对题材的偏好,还促使我去思考怎样把照片拍得更好。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我变得对拍照更有兴趣了。

4. 摸索期

  • 时间段:2012年
  • 相机:
    • 单反:D70s
    • 微单:NEX5N
  • 内容:记录、微距、风光

2012年1月,我随父母去西湖游玩。距离我购买 P300 只有半年,但此时它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我了。我想要学习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于是我再次问我父亲借来他的 D70s。与之前不同,此时我对于相机的基本知识已经可算是入门,至少使用普通的单反相机拍摄已不成问题,主要按钮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了。但是,尽管 D70s 的套头算得上一个良心头了,相机本身也算口碑不错,但始终让我觉得成像时有许多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尤其是我对于曝光和白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很多时候不得不通过同一场景拍摄多张照片来解决(当时我还不知道曝光包围)。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促使我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使用 RAW 格式拍摄(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个人性格上的完美主义吧)。

后期处理技术是很大的一个坑,我至今仍对自己目前的后期处理技术很不满意,做出的照片往往不是过于刺眼张扬,就是太过平淡没有重点,并且对于一些我拍摄较少的题材(如人像)几乎完全无计可施。

DSC_4645
第一批使用RAW拍摄的照片之一

D70s 毕竟是我父亲的相机,并且其夜摄能力无法令我满意(CCD 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确实比较常在光线条件差的时候拍摄),于是我决定购买自己的相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试用了同学的 NEX5C、并在网上了解了一些资料之后,我于2012年2月购入了这台使用至今的 NEX5N。

然而,这台我最爱的相机,在刚入手的头几个月里,其实完全无事可做,其最初的照片甚至在我硬盘空间危机的时候被我删掉了……直至3月底购入微距镜头,4月4日与朋友一起去了上海植物园,这才出了第一张让我比较满意的照片。(然而这张照片毁在了我糟糕的后期技术上……)

_DSC1349.jpg
可以在Flickr上看到我最早出的版本,色彩很糟糕
_DSC1349
这是半年后我重新修的版本,没有再往Flickr重复发布,只发布到了500px

此时,我心里“不折腾会死星人”的血液又开始沸腾了,因为 NEX 可用的镜头很少,我开始打起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东西的主意——转接环。

我最初想购买的是 Nikon-NEX 的转接环,一方面我以为这样我就可以使用我父亲的 D70s 上的镜头,另一方面我当时在考虑赠送一支镜头给父亲作为他60岁的生日礼物。我朋友建议我不要这么做,因为他觉得如果转接的镜头群质量并不比原生的好很多,则转接就没有什么意义。于是作为尝试,我让一刚好从美国留学回来探亲的一大学同学帮我带了一个 LEM-NEX 的转接环。我朋友有一台 M8 和一支 Voigtländer VM28/F2,据他说把 VM28/F2 转接在 NEX 相机上的人挺多的,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

我当时并不知道,我挖了一个坑,然后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

_DSC2093
使用朋友的 VM28/F2 拍摄的第一张我最满意的照片,其实当时我已经购入了 VM35/F1.2 II 当天我们交换我们的两支镜头拍摄,我无法确切记起这张照片到底是哪一支拍摄的。但 VM35/F1.2 II 抗炫光好得惊人,我从没在这支镜头上见过炫光,而 VM28/F2 在抗炫光上比较糟糕……
  1. 摄影学习小结(1)
  2. 摄影学习小结(2)
  3. 摄影学习小结(3) – 准备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