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2013 年 11 月 19 日从 Sony 上海淮海路店首发会上拿到了我预定的 a7。这台机器让我爱恨交加,于是心痒难耐的我在 2014 年 1 月 8 日,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又请了半天假,跑去把 a7 换成了 a7R。如果把 a7 看成半台 a7R 的话(除了成像和对焦外两者真的区别不大),算起来到现在我差不多已经带着 a7R 整一年了,是时候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了。
a7/R 这两台机器有很多的优点,网上各种测评文一大堆,也就没必要重复了。但就我看到的文里几乎全都是讲的优点,难得有几篇稍微带一点小毛小病的,所以我今天还是来讲讲我不满意的地方吧。我的观点其实并不多,多数我之前也曾经在很多地方抱怨过,所以这里就着重讲一下为什么。
重量,尺寸,其他物理特性
一拿到手第一个感受到的毕竟是其外在特性。
首先是材质。
我们都知道 a7 的机身是塑料材质的,而 a7R 是近些年很流行的镁铝合金,但这两台机器摸起来手感差不太多。我个人猜测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 a7 机身所选用的塑料本身,虽然不能说非常豪华,但在如今这个各种粗制滥造的塑料制品横行的年代完全可以算是非常好的了;另一个则可能是油漆的原因。在两种情况下我可以明显感觉到两种材质的差距:
- a7 磕着碰着磨着了都无关痛痒,而 a7R……会掉漆……然后就是一块白,你懂的……
- 就像我从三星换到 iPhone5 时的第一印象一样,大冬天的拿着一台金属的 a7R 站在冷风中就跟拿着一块散热片一样,a7 则要稍微好一点……
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我个人在塑料和金属之间是非常偏向于塑料的(当然是足够好的塑料,如 a7),掉漆什么的自然是非常次要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重量和柔韧性。但 a7R 的镁铝合金在重量上表现非常出色,因此就材料上我没任何不满。
再来说重量。
由于我是从 NEX-5N 升级到 a7 系列的,因此 a7 的重量显然可以说是一种直线飙升。但是总得来说仍然属于完全可以接受的范围,不至于拿不动,更何况比起其他全画幅单反(甚至 APS-C 的单反)而言仍然轻得多。唯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果使用像 FE55 这种较长的自动对焦镜头时,想要单手操作,则会觉得平衡性让人不太舒服,因为重心太靠前了。之所以要强调是自动对焦镜头是因为,反正手动对焦镜头不管怎样总得是需要另一只手来托着镜头对焦的,也就无所谓了。
比较值得商榷的是尺寸,以及造型。
对我来说一句话:太大了。
这里稍微岔开一下,想讲一下我对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些观点的针对性的看法。很多自称是「Pro」的人都宣称 a7 系列体积太小了。理由概括下来主要有三点:
一、某些人说不好拿
这点其实在我与一些白人摄影爱好者交流之前我完全没留意到,但细想起来这是有可能的,毕竟白人的手确实比较大,可能手指也会有点粗。
另一方面,我握相机的姿势与绝大多数相机用户完全不同,因为我从来不使用单反,因而没有先入为主地带着任何对单反的使用习惯来拿我的 a7/R,我的姿势是专门针对 a7/R 而「开发」出来的,衍生自 NEX-5N 但也有所不同(两者的体积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比如,我是用拇指而非食指按快门键的,所以虽然很多单反用户对于 a7II 把快门键改到了斜上方类似单反的位置欢呼雀跃,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一个脑残的决定。
对我来说,「微单」或整个「无反相机」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单反的替代品,它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独立的相机系统,与单反、旁轴、双反等其他相机系统平起平坐。
下图是我持握 a7 时的姿势,虽然我一般说「腰平」取景,但其实大多数时候我是在大约肋骨底部的高度的,比较少真的放到腰那么低,只有盲拍时才会需要那么低的高度。
二、某些人说不够帅
尽管不甘心,但这其实是很重要的。
一方面,千万不要忽略装逼一族在潜在消费群体中的比重,并不只是器材党和完全的门外汉会如此在意外观,一个正经的摄影师也会,包括我自己也常常抱怨 a7 系列的外观太难看(因为我更喜欢 NEX 那种具有现代科技感的干练犀利的外观设计)。而只要是可能会掏钱买单的人,对厂商来说就是不得不考虑的对象,除非你真的不差钱。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真的靠相机赚钱的人来说,相机够帅真的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在当今的社会观念下,许多大众对「好」相机的理解就是「大、黑、重」,这点我在 a7 发布会上就有遇到一位前辈吐槽过他开影楼的朋友被客户抱怨相机太差的经历。如果你靠给别人拍照来养家糊口,而你的相机看起来不够帅,那你真的是会蒙受损失的……
三、某些人说不够牢
这点我至今仍然觉得很蛋疼,普通民众也就算了,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真正的相机用户甚至专业摄影师单纯地推崇「大 + 重 = 做工优良」这条奇葩公式,这点我已经很多次在吐槽「塑料过敏症」时吐槽过了。
数码相机不同于几十年前的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就是很普通的数码产品,使用寿命并不长也根本不需要很长,而且毫无老机械相机的那种工艺品收藏价值。电子技术发展如此之快,根本不值得把产品做得非常耐用,因为到了时候不管坏没坏都是要淘汰掉的。就像如果苹果三星他们想要做,他们完全可以把手机做得二十年不坏,然后卖两万一台,然后实际上仍然是一年出一代,两代一过你连刷微博都觉得卡了,还是得换掉,有毛用?
数码产品保持一个合理的使用寿命和良品率就足够了,也许我使用得比常人更猛一点一年左右就会坏,或者我人品不好早早的就坏了,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下,买一台新的并不比一开始就花数倍的价钱买一台贵得多但寿命长的机器要亏哪里。
更重要的是,「大」和「重」根本不能代表做工优良或者寿命长,不然航天飞机为什么不用全铅和钨来造?在合适的位置针对性地使用合适的材料,良好的设计以及制作的精细度,才是做工优良和长寿命的真正来源。明明使用塑料就足够的地方用铜来造,除了花钱快和大概可以省下去健身房的时间外,根本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好处。
回到我这里来,在大小方面,之所以我认为 a7/R 太大了,理由很简单,塞不进口袋。有句话叫「量变到质变。」一两厘米可能差别不大,也可能天差地别。对我来说这个临界点就是:能不能塞进口袋。一厘米的差别最终可能表现为一个背包的差别上。
许多对体积重量要求较高的摄影师都是旅行摄影师,事实上他们对重量的要求比对体积的要求更高。对那些经常出去徒步爬山的、走遍天南地北的、一跑一整天不带歇的人们来说,两公斤跟半公斤的差别那可不是一点点。反正山又不会跑,一点对焦性能什么的换四分之三的重量很可能是非常值得的。
但,我几乎不旅行。
但,我天天带着我的相机。不管是上班下班,挤早晚高峰的地铁,中午出去吃饭,晚上出去散步,周末上街买菜,甚至只是下楼倒个垃圾……一台可以塞进口袋的相机,和一台必须用包携带的相机,就是差那么多。
其实,a7/R 机身本体的尺寸,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对我而言最大的麻烦有两个,一个是已经被许多人(甚至适马的 CEO)吐槽过的,E 卡口的设计本身就限制了镜头的尺寸。如果只是做一枚能成像的镜头,完全可以做小不成问题,但如果想要高画质,那就成问题了,而如果还想要电子触点,那就更悲剧了。而在全画幅微单这个产品线建立伊始,不管是 Sony 还是 Zeiss,毫无疑问心里想着的都是首先要做一批成像质量极高的镜头来赚口碑。于是,我们有了 FE55,呵呵……
另一个麻烦是 EVF。a7/R 的 EVF 延续了 NEX 系列异常强悍的 EVF 的优良传统,甚至性能更好了,但就那个位置,对我来说简直是灾难……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腰平取景,因此我95%以上时间都是使用的上翻的液晶屏。在使用标头时,为了最大化发挥标头视角的优势,我偶尔会使用 EVF。但是这整整两厘米高的 EVF 简直就是那「从量变到质变」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绝对更希望它可以成为像 NEX-5N 或 E-P5 那样的外挂式,哪怕需要我额外掏钱买。事实上,如果有个人开价 2000 块可以帮我把那个 EVF 拆掉,我会毫不犹豫地掏钱。
关于尺寸还有一个问题,与上面我说的「逼格」相反,我的相机看起来越差越好。如果你有试过拿着一台全幅单反在大街上对着人拍照,过几天再换一台很挫的卡片机装成二逼游客的样子去干同样的事情,你就会明白我是什么意思了。
画质
分辨率
a7R 的分辨率是很强大的,这点我相信不用多说。但想要把这台机器的分辨率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却并不容易。理由很简单,能够在 a7R 上发挥出如此分辨率的镜头太少。在 Loxia 之前,只有 FE55 这一支。即使是被很多人吹上天的 FE35,其分辨率放在 a7R 上也成为了瓶颈,它只能满足 a7 的需求。
需要澄清一下的是,「分辨率」与「锐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分辨率是图片能容纳多少信息多少细节,锐度则是不同的颜色/亮度之间过渡足够明晰没有模糊。
FE55 全开时非常柔和,分辨率和锐度均不高,可以用来拍摄通俗人像,而一旦收缩光圈,分辨率和锐度就开始直线上升,这一点很像 VM 的几支 Classic 镜头的设计。哪怕只是小收到 F2 已经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过于柔软的成像和暗角问题了;F2.8 时分辨率和锐度已经极其强悍;F4 时中央分辨率达到顶峰;F5.6 时中央分辨率略微低于 F4 但边角分辨率达到顶峰。
高分辨率加上合适的锐度,最终成像时表现为我非常在乎的一点——材料之感上。当合焦准确时,a7R + FE55 所表现出的那种对细腻材质如布料的质感的表现力简直惊人。像牛仔裤这种纹理较粗的材料你可以轻易看出上面每一条纹路凹凸的立体感,而再搭配上强悍的动态范围,即使是较细腻的材料如棉布等材料都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你会觉得那件白衬衫那条呢子裙那双黑丝袜就像真实存在于你眼前,看着图像都可以感受出抚摸上去的手感,而不会像普通相机那样让你连棉和丝都分不出。
这一点,脱离分辨率空有锐度是做不到的。
色彩
数码时代,色彩变得不像胶片时代那么敏感了。虽然仍然有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但数码后期的弹性空间如此之大,使得大多数针对数码相机设计镜头的厂商把研发重心从色彩上转移开显得比较合乎情理了。
如果你对于色彩非常执着,那你有两件事是值得注意的:
1. 对于 a7/R 来说,色彩方面最大的问题仍然是 Sony 广为人诟病的黄种人肤色问题。如果你用过 Sony 的相机而你身边有许多黄种人,相信你应该有所感受,今年真的不是黄疸病大流行,只是你的相机的问题……这个问题在 a7 系列使用了新的 JPG 引擎后有了轻微的缓解,但相比新引擎在其他方面的提高而言几乎微乎其微。
2. 如果你使用 RAW,你会发现 a7 出片的底色是比较浅的。而且主要的 FE 镜头包括 FE35、FE55 色彩都偏浅。如果你喜欢比较浓艳的色彩,你可能需要在后期时使用配色文件、对比度、饱和度等各种调整。或者,搞个徕卡的镜头……
关于色彩的后期,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我的相片后期策略(及审美观)的演变》。
高感
其实驱使我把 a7 换成 a7R 最主要的动力就是高感,而非分辨率(高像素的美妙其实是在我真的用上了 a7R 之后才真正体会到的)。而实际使用下来,我觉得我是比较失算的。
a7R 的高感相比 a7 是有所提高,但提高并不明显,更多的是来自高像素的优势(缩小图片是最好的降噪方式)。而因为 a7R 弱光下对焦能力很差,转接手动头效果又不理想,从而使得其高感能力难以发挥。
a7R 的 CMOS 在 ISO6400 时就已经可以看出底部有一片紫色的噪点,只是弱光时一般镜头总是全开,而全开时暗角比较严重,所以如果你不在后期时故意去校正暗角,不然还不太容易看出来。而从 ISO12800 开始,底部的噪点就开始变得明显了,尤其是如果你用了 DRO 或者人像模式,或者类似的低对比度后期策略时。ISO 开到最高的话,比起清晰度的下降,爬满半屏的品红色噪点才是影响可用性的最大的问题吧。
如果真的需要高 ISO,a7S 会是更好的选择,虽然其在 ISO6400 之前相比 a7R 几乎没有任何优势,但超过 ISO6400 之后可用性也只是逐步下降,而非一落千丈。
对焦
a7R 最大的软肋就是对焦,同时这也是 FE55 这支神器的主要软肋之一。
自动对焦
FE55,就像我刚刚所说的,如果你想要发挥 a7R 最大的实力,这支镜头是必不可少的(也许 Loxia 系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欢迎小白鼠)。然而这支镜头也许是因为其体积拖累,拉风箱的速度非常之慢。而刚巧的是,a7R 对于运动物体与昏暗环境的对焦能力极差,很容易拉风箱……要解决 FE55 对焦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搭配 a7 或 a7S 使用,于是它强悍的分辨率又给浪费了,白瞎了那么大的体积。是的,FE55 就是如此的鸡肋。
而 FE35,因为非常短,拉风箱要不了多少时间。然而搭配 FE35 的话,a7R 的成像与 a7 其实没什么区别……
手动对焦
还有一个解决方案是手动对焦,然而手动对焦居然也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不知道 Sony 做系统的人脑子是怎么想的,放大对焦并非是按正常显示的倍率来放大,而是在 LCD 上 1:1 显示图片……换句话说,CMOS 的像素数越高,放大对焦的倍率也越高……a7R 的第一级放大就达到了将近 8x 的倍率,如此之高的倍率下,你几乎都认不出你屏幕里现在到底是什么了……再加上放大倍率高了后抖动也会跟着被放大……
另外,这么高的放大倍率也给 NEX 招牌的峰值对焦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当放大到如此高的倍率时,画面中已经很难有什么东西可以保持非常高的反差了(尤其是转接镜头的分辨率往往比较低)。如果你峰值敏感度用的是 Low,你可能哪怕精确合焦时也一个点都看不到;而如果你改用 Medium 或者 High,当不使用放大时你会发现你满屏都是点……
综上所述,a7R 果然比较适合那些习惯中画幅的摄影师……搞个影棚,三脚架架起来,四五个灯一打,花半小时来构图取景,花五分钟来对焦,然后抽根烟思考下人生,然后按下快门……
转接
a7R 的转接性能不咋地,众所周知。我就稍微提一点我亲测的实际体验,和一些网上其实不太实际见得到的细节。
转接为其他系统设计的镜头在成像方面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有两样:
1. 红移
2. 像场扭曲
红移
大名鼎鼎,如果你玩转接相信你应该知道。红移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光线入射角太锐,通过分光滤镜后,没有按照设计照射到对应的感光元件上,而是照射到了隔壁其他颜色的感光元件上,从而导致色彩产生偏差。因此其实红移未必一定是偏红,只是大多数时候偏品红,但也有偏黄或偏青等情况存在,甚至在画面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色偏,并且也未必是平滑过渡的,可能会是复杂的形状(比如 VM15/4.5II 在 a7R 上就会表现出极其复杂的红移)。
这也就是为什么像素越高的机器越容易有红移问题,准确地说是单个像素尺寸越小的机器,因为光线只需要更少的偏斜就可以打到隔壁的传感器上去。a7R 对此已经做出了一些修正,在边角上感光元件会比分光滤镜更往外偏移一点。但即便如此,3600 万像素的 a7R 的红移状况仍然要比 a7 和 a7S 严重得多。
另一方面红移也跟光线离开镜头到达传感器时的入射角度有关,虽然光线并非真的是从镜片后组才开始分散,但概括而言,后组越接近传感器的镜头入射角度也越锐,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兰距较短的旁轴镜头尤其是广角镜头是红移问题的重灾区,而单反镜头转接几乎不会看到红移。
像场弯曲
像场弯曲的问题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大致原理。
所谓像场弯曲,用通俗一点但可能不太准确的说法,就是合焦的那个平面其实不平,而是球面。举例说,当你把画面中心对准一面五米远的墙合焦时,会发现边角的墙并没有合焦,反倒是距离你三米远的两棵树合焦了。我们常说的「边角崩了」其实就是像场弯曲和超广透视效果综合起来而产生了画面被撕裂的感觉。DCFever 上有个比较浅显易懂的解释,想看更多技术细节的可以参考 Wikipedia。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镜头都会校正像场弯曲问题,但像场弯曲对玻璃折射是非常敏感的,而传感器上就有一叠各种滤镜,因此必须针对性优化。如果把一个系统的镜头转接到另一个滤镜厚度不同的传感器上,就会产生像场弯曲。比如多数徕卡、蔡司、福伦达的 M 口镜头都是针对胶片设计的(因而滤镜厚度为0),而 a7 系列的滤镜厚度接近 2mm,于是就会产生弯曲。这也就是为什么徕卡的 M8 / M9 等数码相机不惜冒着产生摩尔纹的副作用也要拆掉低通滤镜了,对他们家大量的胶片镜头来说,传感器前面的滤镜薄一点都是好啊。
像场弯曲可能跟光线入射角也是有一点关系的,也可能更多关系到每个具体的镜头设计。像我之前的 M28 / 2.8A 这种超紧凑设计的镜头这个问题就格外严重,而「据说」 ZM25 就没有很严重。
另一方面,像场弯曲「与像素数是没有关系的」。如果你的镜头在 a7R 上边角撕裂,换一台 a7S 来效果也是一模一样的。减少像素数只能够改善红移状况仅此而已。
其他细节
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你也许会感兴趣
快门
整个 a7 系列的通病是快门声音非常响。而更糟糕的是 a7R 甚至都没有电子前帘快门,于是早期 NEX 的快门迟滞问题又回来了……而且不知道什么原因,哪怕是 1/8000s 的快门,你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快门前帘和后帘咔嚓两下,有种单反相机反光板的感觉……
说到快门迟滞,对很多自动对焦用户来说,可能影响不是很明显(反正对焦也是要时间的),但手动对焦用户尤其是抓拍党对于按下快门的时机是比较敏感的,快门迟滞往往会导致错失一个完美的瞬间。如果你像我一样把 a7 当成某种廉价的或者拥有更现代化技术的徕卡的话,确保自己可以接受这点……
卡口漏光
a7 系列刚上市不久后爆出的卡口漏光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但在 a7/R 上我几乎没有见到过,哪怕用录像灯对着卡口照都看不见。只有 a7S 因为高感实在太那啥了,在极暗处使用时可能会受到漏光的影响。如图所见,这是 a7S 在 ISO409600 的超高感光下曝光半秒的漏光,比 a7/R 的可用 ISO 高了五六档。如果你需要长曝光拍星轨什么的这也许会是个问题,最好用个什么东西包一下,不然的话根本无所谓吧……
防水
a7 系列并不防「水」,只是防「滴」罢了。你要是把她丢进水里她还是会罢工的……不过普通程度的下雨天问题是不大的,这点我非常欣慰,极大地扩展了可用性。
但下雨天带出去时也要注意几个机身上的几个插口有的时候也可能会短路,比如侧面的麦克风插口、USB插口,还有顶部的热靴。我曾经碰到过一次机身不断弹出提示说「不支持此设备」,我没能搞清楚到底是哪个接口短路了,过了一阵子后就自己好了。如果你下雨天需要使用,记得检查机身各面的各个盖子是否都盖牢了。
另外,雨天用好回来后最好还是塞进防潮箱里吸一下,尤其是镜头,虽然电子结构得到保护,但镜片镀膜什么的碰到过水如果清理不干净还是可能发霉的。
EVF 开关
a7 的 EVF 没有物理开关(不像 NEX-5N 的外置 EVF),也不存在 EVF 设置相关的快捷菜单或快捷键设置,想要更改唯一的办法只有进入菜单,第二大项第三页,经过一年多的使用后我都已经背出来了……
而且其选项也只有「强制 EVF」、「强制 LCD」、「自动」三项……
使用「自动」的时候,机身是使用 EVF 上面的一个小距离传感器来控制切换的,所以对我这种腰平的人来说,这个选项完全是废的……因为它会侦测到我的衣服然后切换到 EVF……而且不像松下等其他厂商这个传感器有灵敏度设置,a7 的 EVF 距离传感器是没有这一设置的……
高像素的优缺点
想来想去还是应该在这里提一下。
主要优点:
1. 分辨率高。
2. 最好的降噪算法叫做缩小,最好的锐化算法也叫做缩小。尽管 1:1 比例下其噪点也许比 a7 严重,但你印刷时的尺寸是一样的,发布到网上的尺寸往往也是一样的。这样的缩小可以在保持细节不丢失也不失真的情况下,极大地改善锐度和噪点。事实上在 ISO6400 以内时,a7R 的实际高感性能几乎与 a7S 是相当的。
3. 裁剪处理的余地大。这也使得 a7R 成为 4 台 a7 系列机中唯一一台搭载 APS-C 画幅镜头时画质能不输 NEX-5N 等老 NEX 的。
主要缺点:
1. 红移。
2. 数据量变大,带宽需求变大,这在多个方面影响了相机系统。包括无法实现电子前帘快门和全电子快门、包括了无法实现相位对焦、包括了对焦性能下降、包括了连拍性能下降、包括了闪光同步性能变差等等。
3. 文件体积变大,后期处理时性能开销也比较大。事实上用 Lightroom 的人应该都知道 Lightroom 有严重的性能问题,可能是内存泄露引起的,越用越慢,尤其是降噪、生成预览等操作。因为像素数变高,Lightroom 的性能会衰减得更快,你不得不更频繁地重启程序才能保证流畅地工作。
4. 低通滤镜缺失带来的摩尔纹问题。
与 NEX-5N 的功能上的主要区别
- M 档支持 AutoISO 了(借地方继续黑一下松下)。
- AutoISO 可以自己设定上下限了,不在被强制限制在 1600。
- 最高快门速度从 1/4000s 上到 1/8000s 了。
- 录像按钮可以在非视频模式下禁用了(但仍然不能挪作他用,赞一下奥巴)。
后记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 7500 多字了,就此打住吧。使用了 a7/R 一整年,各种感触良多,这台机器可以说是让我又爱又恨。但最终,虽然舍不得,我还是选择把它卖掉。一年时间,看着 Sony 一点一点抛弃当初真正为了他们的微单市场贡献良多的用户群甚至产品线乃至品牌,走上了所谓「高端专业」的道路。不选择直插 Canon 和 Nikon 的软肋,扬长避短,把自己的长处好好发扬光大,改而选择与他人的长处硬碰硬,真不得不说感到有些失落。
写的真好, 必须赞一个!我觉得A7R真的不是用来随身的,但是偶尔用来拍拍风景和人像还是很不错!FF55是个好头,但是没有防抖,所以大多数时候三脚架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