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 照片 讨论

我的相片后期策略(及审美观)的演变

今天也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心血来潮,打算整理一下自开始玩相机以来,我在后期处理时采用的策略风格的演变。并且我觉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我对相片审美观的演变。

前言

总得来说,我是非常重视后期制作的。我一直同意后期制作是拍摄流程的一个部分这一说法,这就像几十年前的摄影师在暗房里忙得七荤八素一样。拍摄一张照片的过程是从脑子里有了这个冲动,开始计划开始构思起,到照片被印刷在纸上结
束。存在SD卡或者电脑里的照片,不管发了多少论坛多少网站,毕竟都只能算是半成品。但无论如何,最初接触相机(当然胶片不算啦)的时候,总是从最基本的 JPG 图片开始的。所以我今天也用一张 JPG 直出开始。

0 - JPG直出
a7R JPG 人像模式 直出

其实 a7 系列相机的机身内置 JPG 渲染算法相比以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这使得拍好马上 WiFi 传到手机这种功能实用性大大增加,我刚开始接触相机时可没这么好的条件。不过即便如此,a7 的 JPG 渲染仍然有一些让我比较不满意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肤色偏黄。NEX 时代是屎黄屎黄的,到了 a7 时代好了一点,但仍然很黄。

另外,因为依赖 RAW 处理,我平时拍照时习惯于把曝光补偿设置成比实际需求低 0.3 – 0.7EV。理由很简单:欠曝的照片相比过曝的照片在后期时挽救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再加上我对快门速度的需求极高,这一举措就相当于以一点暗部细节换取一个保险措施和半档快门。并且我在拍摄时几乎永远采用自动白平衡,因为白平衡可以在后期时调节,相比在现场的几秒钟宝贵瞬间,事后在电脑前多花几分钟完全是值得的。

2012年,启蒙之年

在后期处理方面,我惯用 Lightroom。我是 2012 年春节首次接触 RAW 格式,当时是我爸的 Nikon D70s 相机。一开始我使用了 Photoshop 打开的 RAW 文件,于是进入了 CameraRAW 模式,非常不顺手。之后去网上学习,这才发现了 Lightroom,之后就一直用到现在。虽然 Lightroom 糟糕的性能一直让我很火大,使我一度想跳到 CaptureOne,但其对照片的管理能力却非常强悍。再加上后来搜刮到的配色文件,让我更离不开 Lightroom 了。因此尽管现在 CaptureOne 对 Sony 用户免费,而且我对 CaptureOne 在锐化、层次、降噪等方面的强大非常向往,但至今仍然牢牢守着 Lightroom。至于 Aperture,我是 Windows 用户所以一直无缘体验。

那么如果导入 Lightroom 后不做任何修改全部采用默认设置会怎样呢?

0 - Lr默认
Lightroom 默认

显然即使是对初次接触 RAW 格式的我来说,这个效果也不能让我满意,毕竟与 JPG 直出相比基本毫无优势不说,还变得更暗淡了。于是在毫无任何辅导与学习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摸索的我的第一种后期思路:

1 - 首次
2012 年初,首次尝试

思路其实很简单,就是提高对比度和亮度。因为不知道那么多的参数每个都是什么作用,我很多都没敢碰,改了的几个也全都幅度非常小。曲线改到中对比度,色阶4参数做了5-20的最细微的调整,把对比度加到了50,最后按照实际情况把曝光度加高。其实这也初步形成了我在第一个主要时期里后期风格的大方向——高对比度。

自那时起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从老爸的 D70s 到我自己购入 NEX-5n,从普通的狗套头,到转接 VM35/1.2II 甚至 ZM21/4.5,我的后期风格并没有发生过太大的方向性的改变。当然随着对 Lightroom 和对后期处理本身的进一步熟悉,修改的参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细节优化得更合理更自然了。另外因为引入了网上前辈制作的从其他相机如5D2、7D、D80等分离出来的配色文件,使得色彩变得更符合我的预期了(这个后面会再说到),但大方向不变。另外有过一些昙花一现的尝试,比如有几天我非常痴迷于给照片添加浓重的暗角,因为我觉得这样能更好地凸显主题;又比如我曾经有一次给高感时拍摄的照片额外再增加大量的噪点自以为可以伪装成胶片来弥补细节的缺失。不成气候,文末再额外补充。

2013年,黯淡之年

第一次较大的策略上的改变(虽然大方向仍然没变),是在 2012 年底,把 ZM21 出给了朋友,购入了 VM15 之后。受到无忌一前辈的名文《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这篇文也可以说是我的启蒙文,之后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都会经常反复地去读——中一段对另一位前辈的后期策略描述的启发,采用了另一种比较特别的手段。我在我的 Lightroom 预设里称其为「黯淡色彩」:

2 - 暗淡
2012 年低,黯淡色彩

概括来说,方法就是与之前压制过多的高光以求更大动态范围的策略相反,把曝光值降低(即使在我已经欠曝的情况下),保留「高光」为负值以压制中段,将「白色色阶」往上猛拉,从而得到一个总体很压抑而亮光很刺眼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修改就是把「鲜艳度」拉到「-50」而把「饱和度」拉到「+50」。事实上这两个参数我至今仍然不是很了解,别谈掌握了,更多的时候只能靠尝试。我这么设置是因为在不少情况下这样可以使色彩显得非常黯淡无光却又不丢失实际的色彩。当然并不是每次都有效,所以我在机械性地套用这个设置后可能还会进行一些微调。初次之外,我往往还会故意把白平衡往蓝色方向多偏一点。

这个策略很激进,不过在有些时候确实很有效,尤其是 VM15 这个镜头的色彩本来就偏清冷黯淡,又是冲击力很强的超广角镜头(当时是 APS-C 画幅的 NEX-5n,所以相当于 21mm),很多时候真的是可以收获奇效的。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翻看我在 Flickr 上 VM15 的相册,往下拉到比较老的照片中有很多都是使用了这一风格。其中也包括我心情最糟糕的 2013 年春节期间,这一风格也留下了几张我至今仍然算满意的照片。一直到 2013 年情人节买了 M28/2.8A(Flickr 相册)之后,我仍然偶尔会使用这个风格。只是 M28/2.8A 自身的色彩已经远较 VM15 浓艳,尤其是红色,这让我在使用这个风格时不得不把饱和度降低……

2014年,柔和之年

我上文有提过我有采用别的前辈制作的色彩配置文件,但因为几个配置文件色彩普遍比较温和,在我使用黯淡的风格时拍不上太大用场。但在随后的时间里,在那一堆配置文件中我锁定了一个——7D 风格——并且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微调,主要是进一步让黄色偏向红色(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善肤色,但也会让灯光等屎黄色的东西变成橘黄色),最终形成了我沿用至今的默认配色:

3 - 色彩配置文件
7D-风光 无调整
5 - 细调色彩
7D-风光 调整后

这一配色的调整同时也伴随着我对后期制作风格的大方向的一次巨大转变——我不再一味追求高对比度,而是倾向于更为柔和的风格,在我的预设中我称其为「中性」。这一风格缓慢形成于 2013 年底我将机身从 NEX-5n 升级成为全画幅的 a7,后又更新成 a7R,并且把 M28/2.8A 也转手卖人,入了 VM50/1.5A 又出手,然后开始使用蔡司原生的 FE 卡口镜头期间。

6 - 中性数码
中性风格 – 我现在最常使用的风格

我现在默认会给每一张导入 Lightroom 套用「中性风格」,如果遇到需要喜欢的照片需要特殊照顾的再进行微调,这也为我节省了许多时间。促成这一重大改变的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我变得不喜欢高对比度了,而是我对我想要拍摄什么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我意识到并不是任何照片都适合高对比度。事实上我在之前的「黯淡色彩」风格上又衍生出一套相对柔和一点的新预设,参考 a7 机身预设中的「Light」,我称其为「亮丽」。

8 - 靓丽数码
亮丽风格 – 「黯淡」风格的柔化版本

当我拍摄一些比较严肃的内容时,我就会使用「亮丽」风格,如果是非常沉重的情况我甚至还会再启用「黯淡」风格。但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所拍摄的内容并没有那么严肃,比如清静悠闲的午间,比如路边的一个报亭等等。我回归大学时初次拿起相机时,只是为了记录生活的所见所闻点点滴滴而拍照的原动力,如「黯淡」这种沉重的风格显然已不再适用大多数情况。

Any,探索之年

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探索,尤其是如照片后期处理,最多可以有个人或者有个教程帮忙开个窍,但毕竟每张照片都各不相同,最终仍然是要靠自己的感觉。因此,不断的探索是必要的。探索之路上有失败,有基于失败改进而来的小成功,也有可以享用一整年的大成功。比如上文所说,我曾经尝试过将相片模拟成胶片的样子。

4 - 模拟胶片
失败的探索 – Fujifilm 250T 模拟

我曾经有两次集中尝试过模拟胶片,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我在上文提过,因为 NEX-5n 高感性能所限,噪点过多细节不清,于是我想到反其道而行之,添加更多的早点,用风格掩饰缺陷,其实类似手机拍照的滤镜功能的思路,结果是一个礼拜之后自己就觉得难看了。第二次则是在 Flickr 上看到以为台湾的朋友拍摄的 Fuji 250T,貌似是一卷电影卷,那绿油油的田园让我感觉非常舒服,于是就尝试了去模拟,结果自然也是失败。

事实上我两次模拟胶片时,自己都还未曾真正拍摄过胶片。后来我尝试了一卷 RDP 和一卷 VS100,拍摄后者时还有特地注意用相同的镜头转接拍摄相同的物体,想要回来后对照着进行调节。但实际胶片洗出来后,我已经失去这么做的动力了。于是此事至今搁浅。

一个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尝试,是黑白。

X2 - Monochrom
有收获的探索 – 黑白

最初接触黑白其实是因为相片的色彩不好,比如颜色过于杂乱,或者画面内有两个色温反差极大的光源导致白平衡极其难以控制,从而用来掩饰缺陷。随后我发现我有一段时间迷上了黑白。尤其是换用 iPhone 5 手机后偶然接触到一日本前辈开发的名为「MPro」的相机软件,更是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每天都要用手机来上几张黑白。

但后来越拍越发现拍摄黑白与拍摄彩色很多时候其思路是不同的。尽管我现在在拍摄的时候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让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思考美感的问题,能把想拍的东西拍进画面里我已经很满意了,但在后期时我仍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黑白重视的是形状、轮廓、光线,这些东西要比色彩更难驾驭,这也是我的黑白风格中几乎都是高对比度的间接原因之一。此外,对黑白摄影至关重要的色彩滤镜,我至今仍然一知半解。对目前的我来说,黑白后期风格暂时还只能算作是一种对失误和缺陷的弥补。

这里还有一个我仍然在努力学习的手法,就是分离色调:

7 - 分离色调
难以驾驭的手法 – 分离色调(粉色)

对一张彩色照片来说,色调可说是仅次于内容的最重要的属性,甚至有的时候色调本身就是内容。分离色调,我最初以为这个功能只是用来制作特效照片的,但有一次闲着无聊无意点开一位国人前辈的后期教学视频(很可惜我没有想着保留链接地址,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才发现分离色调可以有如此之大的潜力。

我现在在两种场合下会尝试使用分离色调:其一是美人相的时候,会尝试在相片中添加隐约的粉色(上面的例图就是这一风格);其二是风光照的时候,会尝试在相片中添加隐约的绿色或青色。

这样使用分离色调非常难以驾驭,我至今仍然只能通过不断尝试来使用。我甚至都不知道何时应该加给高光何时应该加给阴影,更别提平衡了,只如盲人摸象一般,希望有一天可以一窥其全貌。而且由于记忆会影响判断,很容易发生自己觉得很自然的色调在别人看来就非常古怪(我吃过好几次这样的亏,我自己觉得很漂亮,发给别人被说颜色好奇怪啊),因此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够更好地摸索。

3 thoughts on “我的相片后期策略(及审美观)的演变”

  1. 博主您好,我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佳能风格配色文件,不知道能不能把你的配色文件共享出来?

    1. 已发送邮件。

      邮件中的附件是无忌上的原始分享文件,是 NEX-5N 的。如果需要其他相机的话可以用 dcptool 解压成 xml,更改对应的相机型号,再用 dcptool 打包成 dcp 文件。至于相机型号应该是什么可以参考 Lightroom 自带的配置文件,一样用 dcptool 解压成 xml 来看就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文件最初是针对佳能机型的,用在其他不同的机型上根据 CMOS 先天的色彩不同可能会有轻微的不同效果。

回复 带着 a7R 的这一年(主观评价) | 白詰草の回廊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